1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太阳光照射到大海上,红光、橙光这些波长较长的光,能绕过一切阻碍,勇往直前。它们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被海水和海里的生物所吸收。而像蓝光、紫光这些波长较短的光,虽然也有一部分被海水和海藻等吸收,但是大部分一遇到海水的阻碍就纷纷散射到周围去了,或者干脆被反射回来了。我们看到的就是这部分被散射或被反射出来的光。海水越深,被散射和反射的蓝光就越多,所以,大海看上去总是碧蓝碧蓝的。

2海洋下都是平坦的吗?

海洋下并非都是平坦的地面,海洋整个海底可分为三大基本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

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广阔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将大陆边缘划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也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也称活动大陆边缘)。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三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的大部分周缘地带;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

·大陆架是滨临海岸、向海缓斜的浅海地带。陆架外缘水深多为100200,这里坡度发生明显转折,下延为陡斜的大陆坡。

·大陆坡是地球上最绵长、壮观的斜坡,其上有深刻的海底峡谷,主要由浊流冲刷而成,为陆源沉积物输入深海底的重要通道,峡谷口外常有沉积物堆积成的海底扇。大陆坡向下或过渡为大陆隆(在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陡降至深海沟(在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大陆隆是大陆坡麓部,由沉积物堆积成的和缓坡地,向洋侧,过渡为坡度更缓的深海平原。

·海沟约比相邻的大洋盆地深24公里,横剖面呈不对称的V字形,其陆侧斜坡较陡,洋侧斜坡较缓,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45%。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地形较为平缓。大洋盆地内发育海岭,多是火山成因。

大洋中脊: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顶部发育裂谷的称为洋中脊,不发育裂谷则称为洋中隆。中脊被一系列与山系走向垂直或稍斜交的大断裂错开,称为转换断层。

3海滩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说没有坚实的海角,就没有美丽的海滩?

沙滩与海角的形成取决于海岸岩石的类型和断裂构造发育程度。一般地讲:断裂破碎或岩性相对软弱的海岸容易遭受海浪和潮汐的侵蚀而形成海湾,而岩性结实断裂破碎轻的地段容易形成海角。一旦海湾和海角形成,海角被侵蚀的岩石碎块被海浪打碎后通过之字形的路线逐渐向海湾搬运,期间不稳定的矿物或岩石碎屑逐渐分解,留下诸如石英等坚硬矿物或岩屑的碎屑,成为海滩砂的主体,最后沉积在海湾的中心,便形成美丽的沙滩。

如果海角不再提供稳定的岩石碎屑,海滩的细砂、粉砂一部分被风吹走(潮上带可形成沙漠),还有一部分逐渐风化消失,久而久之,海滩砂无法获得稳定的补充就会逐渐萎缩。当砂含量降低到一定界限后,沙滩就会演变成泥滩。(摘自吕洪波老师博客)

4山峰是如何形成的?

根据形成原因,山可以分为构造山、侵蚀山和堆积山等三大类:  
    
由地壳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山称为构造山。例如因地壳运动,造成地表岩层大面积的褶皱而形成的褶皱山;因地壳断裂上升所形成的断块山等都属于构造山。  
    
原为高原或构造山,后来受到流水、风力等外力长期侵蚀分割而形成的山地,叫做侵蚀山。  
    
由某些物质在地表堆积而成的山叫堆积山。这种山形状很对称,而且一般都孤立地矗立在低平地区之上。

大珠山小珠山的形成:据今约6800万年至13000万年的燕山运动晚期,从地壳深处上涌的炽热熔融的岩浆,在地面以下几公里的地方冷凝。岩石有肉红色、白色,矿物结晶成粒状,形成花岗岩。但在它诞生时,并没有露出地面。新生代以来,地壳抬升,上边覆盖着的岩石逐渐被累年的风霜雨雪和经久的流水剥蚀掉,才露出了花岗岩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万年以来,才开始呈现为现在的轮廓。而今我们看到的当前面貌是第四纪末期,亦即在近几万年的沧桑变化中,大自然雕凿而成的秀丽景色。

5海与洋的区别是什么?

洋,远离陆地,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水域面积大,水很深;盐度几乎不变并且较高,透明度较大,水色呈蓝色或天蓝色;有独立的海流和潮汐系统,有独立的大气环流系统。下伏地壳为洋壳。
    
海,是洋与陆地之间的一部分水域。水域面积较小,深度浅;水文特性易受洋和陆地的影响,盐度低,透明度小,而且随季节而变化;几乎没有自己独立的海流和潮汐系统。根据其位置可分成内陆海和陆缘海。内陆海大部分被大陆包围,它通过海峡与大洋或其他海相连,如渤海,位于亚、非、欧三个大陆之间的地中海等。陆缘海位于大陆的边缘,与大洋直接地广泛相连,它们之间的界线不明显,常用半岛或群岛作分界线。其下伏地壳为陆壳。

 6岛屿的成因与分类有哪些?

1、大陆岛:是大陆的“本家”。多呈花彩链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外围。在地质构造上与附近大陆相连,只是由于地壳变动或海水上升,局部陆地被水包围而成岛屿。如我国的台湾岛就是最典型的大陆岛。
 2
、火山岛:由海底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堆积而形成的岛屿叫火山岛。如太平洋中的夏威夷岛是典型的火山岛。

3、珊瑚岛: 塑造珊瑚岛的主力军是珊瑚虫。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的海岛叫珊瑚岛。珊瑚岛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之间的热带浅海地区,以太平洋的浅海比较集中,如澳大利亚东北面的大堡礁。我国南海诸岛中的多数岛屿均为珊瑚岛
 4
、冲积岛:是陆地的河流夹带泥沙搬运到海里,沉积下来形成的海上陆地。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有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就慢了下来,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如我国长江口的崇明岛就是我国最大的冲积岛。
特例:
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面积达217.56万平方千米。
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岛屿数量在两万个以上。

7土壤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土壤是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有机体以及水分和空气等的混合体。按重量计,矿物质占到固相部分(土壤干重)的90~95%或更多,有机质约占1~10%,可见土壤成分以矿物质为主。土壤有机质就是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有机化合物。除此之外还有土壤溶液,它是土壤水分及其所含的溶解物质和悬浮物质的总称。土壤溶液是植物和微生物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的媒介,也是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的主要途径。
8土壤中主要的粘土矿物有哪些?

粘土矿物和土壤的主要矿物。它们是一些含铝、镁等为主的含水硅酸盐矿物。除海泡石、坡缕石具链层状结构外,其余均具层状结构。颗粒极细,一般小于0.01毫米。加水后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

主要包括高岭石族、伊利石族、蒙脱石族、蛭石族以及海泡石族等矿物。

9地球的壳层是如何划分的?

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 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下层为玄武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10地质年代是如何划分的?

同历史年代中的唐宋元明清一样,地质发展史也有其对应的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阶、带。

人们习惯于以生物的情况来划分,这样就把整个46亿年划成两个大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而将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做是显生宙。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12纪。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

 

 

 

 

 

 

11潮汐是如何形成的?

潮汐是一种很规律的海面升降变化,海水位涨到最高时,称为高潮或满潮;海水位退到最低时,则称为低潮或浅潮。造成潮汐的主要因素,是由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在不同位置所造成的影响,每个月的满月或是新月时候,太阳、月球与地球成一直线,强大的引力形成大潮。而在上弦月或下弦月时,因太阳与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方向不同,海水涨退高度差距较小,因而出现小潮。因此造成当地生物,会为了这潮汐而有规律的行为现象。
    
于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使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分别产生的周期性的运动和变化的总称。固体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弹性塑性形变,称固体潮汐,简称固体潮或地潮;海水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海面周期性的升降、涨落与进退,称海洋潮汐,简称海潮;大气各要素(如气压场、大气风场、地球磁场等)受引潮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如81224小时)称大气潮汐,简称气潮。其中由太阳引起的大气潮汐称太阳潮,由月球引起的称太阴潮。因月球距地球比太阳近,月球与太阳引潮力之比为115,对海洋而言,太阴潮比太阳潮显著。地潮、海潮和气潮的原动力都是日、月对地球各处引力不同而引起的,三者之间互有影响。大洋底部地壳的弹性塑性潮汐形变,会引起相应的海潮,即对海潮来说,存在着地潮效应的影响;而海潮引起的海水质量的迁移,改变着地壳所承受的负载,使地壳发生可复的变曲。气潮在海潮之上,它作用于海面上引起其附加的振动,使海潮的变化更趋复杂。作为完整的潮汐科学,其研究对象应将地潮、海潮和气潮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但由于海潮现象十分明显,且与人们的生活、经济活动、交通运输等关系密切,因而习惯上将潮汐一词狭义理解为海洋潮汐。

12海啸是如何产生的?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5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13世界之最?

·海洋:

最大的海洋:太平洋(18134.4万平方公里)

最小的海洋:北冰洋(1475万平方公里)

最淡的海:波罗的海(欧洲)(海水盐度只有78‰,各个海湾盐度更低,只有2‰

最咸的海:红海(北部盐度有42‰

最浅的海:亚速海(欧洲)平均8米,最深14

最大最深的海:珊瑚海(太平洋)479.1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2243

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11,034米)

最年轻的海:红海4000万年历史

最小的海:马尔马拉海(土耳其)11350平方公里

·海岸:

海岸线最曲折的大洲:欧洲

海岸线最平直的大洲:非洲

·山脉:

世界陆地的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至今仍在不断增高)

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海拔-422米)

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且山峰最多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半岛:

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亚洲)322万平方千米

·岛屿:

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丹麦,北美洲)217.56万平方千米

14沙滩上层面构造与层理构造有什么关系?

层面构造指岩层层面上由于水流、风、生物活动等在沉积岩形成时留下的痕迹,如波痕、泥裂、雨痕、流痕、假晶等。

层理是指岩层中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和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改变时产生的纹理。

层面构造表现在沉积物的表面,而层理是其剖面上形态的反映。


 


15花岗岩风化的类型有哪些?

风化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物理指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显著的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水、氧气、二氧化碳等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作用。岩石经过化

学风化作用,不仅原来的化学成分要发生改变,而且会产生新的矿物。区分物理和化学风化的重点是有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活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引起岩石的机械破坏。如植物根系的生长、植物生长在贫瘠的环境中,自身会分泌有机酸,破坏岩石。

16岩石风化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风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机械破碎阶段

这一阶段以物理风化为主,形成岩石或矿物的碎屑。

2)饱和硅铝阶段

氯化物和硫酸盐全部被溶解,Cl-SO42-全部被带出。然后在CO2H2O的共同作用下,铝硅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开始分解,游离出 K+Na+Ca2+Mg2+。这些阳离子的存在,使介质呈碱性或中性,使一部分SiO2转入溶液。这个阶段形成的粘土矿物有蒙脱石、水云母、拜来石、绿脱石以及绿泥石等。

3)酸性硅铝阶段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大量被溶滤掉,SiO2进一步游离出来。随着有机质分解形成大量有机酸和CO2,转变为酸性介质。上一阶段形成的矿物(蒙脱石、水云母等)在这酸性条件下, 成为稳定的不含碱和碱土金属的粘土矿物(高岭石、变埃洛石等)。

4)铝铁土阶段

铝硅酸盐矿物被彻底分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全部游离出来,有机酸被地表水冲淡,使介质又呈中性或碱性反应,使SiO2大量流失。全部可移动的元素都被带走,剩下铁和铝的氧化物及部分二氧化硅,在原地形成水铝石、水铝矿、褐铁矿、针铁矿、赤铁矿的沉积。

能否达到(4)铝铁土阶段,取决于:气候、地形、母岩性质和时间长短等。其中气候重要,在干旱区,长期处在碎屑阶段;温暖潮湿区可达到酸性硅铝阶段;潮湿炎热地区可达到铝铁土阶段。

17海底磁异常是如何产生的?

海底洋壳在垂直于洋中脊的剖面上出现磁异常条带。由于洋底岩石磁化方向不同所引起的呈条带状分布的磁异常,是大洋盆地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磁异常。它常沿大洋中脊轴的两侧对称分布,相互平行,正负相间。

高温的地幔物质不断沿大洋中脊轴部上涌冷凝形成新的海底,当它冷却经过居里温度时,新生的海底玄武岩层便会沿当时地磁场方向磁化。随着海底扩张,先形成的海底向两侧推移,在中脊顶继续不断地形成新的海底,如果某个时候地磁场发生转向,则这时形成的海底玄武岩层便在相反的方向上被磁化。这样,只要地磁在反复地转向,海底又不断地新生和扩张,那就必然会形成一条条正向和反向磁化相间排列、平行洋脊对称分布的磁化条带。扩张的海底就像录音磁带那样记录了地磁场转向的历史。

18侵入岩与喷出岩的区别有哪些?

1)产状:侵入岩常呈岩株,岩脉,岩墙产出,围岩接触带有明显的变质圈,或者接触变质圈。而喷出岩是可以有层状产出的,围岩无变质圈。
 2
)结构: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温度降低,那么就会开始矿物结晶的过程。如果是侵入岩的话,在地球内部温度下降的比较缓慢矿物晶体有足够的时间慢慢生长,所以在侵入岩里矿物晶体较大,肉眼可见。一般具有等粒全晶质、隐晶质结构岩体中心可见斑状或者似斑状结构,大小相对比较统一。
    
而相反,喷出岩的岩浆喷出了地球表面,温度下降很快,矿物没有时间长成晶体,岩浆很快凝固了。有的甚至是一种淬火的过程,直接由液态的岩浆凝固成均质的玻璃。所以喷出岩里看不见明显的晶体颗粒,若为斑状结构,斑晶大小相对不稳定。
 3
)构造:侵入岩一般是块状构造,绝无杏仁状构造出现。喷出岩则多为气孔,杏仁,流纹状构造居多。

19近岸的海浪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

·涨浪:在滨外陆棚带,由风等因素引起的波浪称为涨浪,不能触及海底面,故对海底沉积物影响较小。

·升浪:至临滨带,海底处于浪基面以上,波浪因触及海底而使波能增加,波高增大,称为升浪。发育不对称沙纹,波脊可是直的或新月形的,形成向陆倾斜较陡的交错层理。

·破浪:随着波浪向岸传播,水深较浅,波高逐渐增大,当水深为波高的两倍时,波浪开始倒卷和破碎,称为破浪。此带内波浪变形厉害,对海底的冲刷及对碎屑物质的筛选、淘洗强烈,常堆积成远岸沙坝。破浪带为高能带,沉积物粗,可产生新月形和平坦床沙形态。

·碎浪:从破浪带再向岸方向,水深相当于一个波高,波峰发生完全倒转和破碎,称为碎浪。当海底坡度平缓,可形成较宽的碎浪带。碎浪作用使波浪能量消失达90%以上,所以波浪破碎以后,除波浪向海岸产生的一种涌浪搬运较粗粒沉积物外,其他沉积物的运动是很少的。

·冲浪:当碎浪进入前滨带后,海水借惯性力冲向海岸,形成冲浪。冲浪带反复冲刷、淘洗,形成了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较高的沙质海滩堆积。